UNA居民参与委员会的系列活动&讲座又要和您见面了!
本次活动由UBC首席副校长室,发展跨文化认识策略总监Alden E.Habacon牵线搭桥,邀请到了UBC艺术系(艺术史、视觉艺术和理论)的终身教授顾雄分享他艰辛而感人的移民故事。顾雄教授出生于中国重庆市, 1989年移居加拿大。他在加拿大的奋斗经历被拍成电视文献片《播种:加拿大的创造性 黄梨子—顾雄的故事》,这是一部由加拿大多元文化部、移民部和历史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关于加拿大移民史的大型电视文献系列片之一。
讲座时间:11月28日本周五下午1:20--3:00
签到时间:1:15PM地点:MBA House (WESBROOK BLENZ 咖啡店旁边,旁边Save On Food 超市2小时免费停车)
费用:免费,提供茶水和点心
或微信直接报名,请务必备注下参加的人数,额满即止;
主讲嘉宾: UBC大学艺术系(艺术史、视觉艺术和理论)的终身教授, 北美和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访问艺术家—顾雄
分享主题:江海横流:迁移,文化身份和社会变迁--关于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经历和艺术观念的重新架构和展现。
1) 分享感人的移民故事,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从初到加国的餐馆工,成为现在知名的多媒介中国/加拿大当代艺术家、UBC终身教授;
2) 如何克服移民必须面对的语言关,从0级水平到5年后的五障碍交流;
3) 如何做好移民父亲的身传言教,为孩子开创自由翱翔的发展空间;
4) 顾雄教授名作欣赏
5) 现场提问和解答
顾雄简历
顾雄出生于中国重庆市, 1989年移居加拿大,现为加拿大公民,居住和工作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他于1978年进入中国重庆市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1982年获学仕学位,1985年获硕仕学位, 并于1986年,1989年和2013年先后在加拿大班湖国际艺术中心学院(The Banff Centre for the Arts)进修。 顾雄曾执教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加拿大菲莎大学和爱米尼卡美术与设计大学, 现在顾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艺术史、视觉艺术和理论)的终身教授, 并被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大学邀请为客座教授和访问艺术家,从事学术方面的交流。
顾雄是一位多媒介中国/加拿大当代艺术家,作品媒介包括 架上画、素描、版画、 装置、行为艺术、数码、录像、摄影、文字和雕塑 。顾雄举办了四十多次个人画展,参加了一百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展览(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 2010 加拿大文化跨越艺术展;2007 香港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4上海双年展;2003巴拿马多元城市展;2000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双年展; 1995南朝鲜光洲国际双年展;和开创性的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 他的作品被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以及许多其它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并接受美国和加拿大的多项委托,设计和制作多件公共艺术品。他多次荣获加拿大颁发的艺术奖,并曾被选为加拿大最高艺术成就奖总督奖评委。
顾雄出版了两本艺术专著,十本个人画册和十一本书籍封面,以及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和作品散见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群展画册和艺术刊物上。国际著名的“闪光”艺术杂志(Flash Art), “美国艺术”杂志 (Art in America) , “纽约時报” (New York Times)和加拿大艺术(Canadian Art) 对顾雄的作品都有介绍和评论。 顾雄在加拿大的奋斗经历被拍成电视文献片《播种:加拿大的创造性 黄梨子—顾雄的故事》,这是一部由加拿大多元文化部、移民部和历史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关于加拿大移民史的大型电视文献系列片之一。顾雄建树了对加拿大多元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应有贡献。
在顾雄的作品和艺术观念中,他力图探讨文化的属性,以及个体在独自的文化实践中与不同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超越,从而创造出一个第三空间,一种新的复合文化。这种文化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植根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土壤中,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江海横流:迁移,文化身份和社会变迁
顾雄的讲座是关于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经历和艺术观念的重新架构和展现。
“江海横流”的观念是对海洋、海洋盆地、以及江河湖泊的综合地理和文化结构的潜力进行探索,并把它们作为历史分析的框架, 从而引起对跨洋关系和交流的关注,建构和塑造世界地区和文化身份的中心地位。 它创造性地探索“江海横流”在中国和加拿大历史及当代大规模移民浪潮中的意义。
“江海横流”是一个以研究和创作为基础的多媒介艺术项目,目的是为探索沿着中国长江与加拿大菲莎河两岸的社区与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并深化个人迁移在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之中形成的新的空间。在一系列装置作品中,“江海横流” 希望折射出对不同的迁移形式以及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和在探索河流与迁移关系的过程中对渐增的多方向当代迁移做出回应。“江海横流”探索河流景象的历史与当代意义,以及在中国与加拿大的大型迁移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在迁移的过程中,自我身份和文化也同时在进行转变。为了去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转换,顾雄和他的研究小组再访了数个沿着菲莎河与长江的有着迁移历史的小镇和三峡库区,从视觉艺术作品中展个人经历在两国的文化,社区和地理对比,并试图在迁移的不同社区之中探讨和重审当代全球化流动的现实与虚拟空间。
小时候,我们总是很喜欢叠纸船,然后让它们顺着小溪漂流。我们相信这些小纸船满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走向世界,探索未知的地方。通过把长江和菲莎河及其跨越太平洋的地理和文化纽带连接起来, 这部作品装载着包括我自己从中国到加拿大的移民经历在内的理念向前航行 这两条江河都是由小支流汇集而成,最终流向大海。在我的经历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人种与文化的交结与融合。
顾雄: 文化转型的再思考
所有的文化都是复合物,而伴随一个人出生的文化,则赋予个人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文化的潜在影响造就了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气质。如果一个人要想进入另外一种文化,他或她必须有意识地进行一种近乎天生的转换,以便能够理解一个陌生的新世界。正是在这个不断转换的时空中,我发现并重新塑造了自己。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我的作品中,是一种持续的进化和演变,它就像一道 “艺术的电流”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和艺术。
通过多年来在海外的生涯和艺术实践,我的研究方向始终围绕着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本性。文化冲突的爆发来自于个人或社会负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新文化本性的产生,来自于个体的不间断的文化实践。我的艺术研究和创作以艺术批评的角度,从视觉艺术出发,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和文学的范畴。我关注融合与同化,集体和个人的历史纪录,以及跨越边界的文化合成。我的艺术力图探索全球化、本土化和个体文化本性变迁的动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连和影响,并重新思考全球文化的空间流动。
文化转换型,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以两种文化的混合来呈现的,而是要创造一个崭新的文化空间。孤独和压抑是这个转换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和接纳的现实。而这个新的个人文化本性为它的诞生又具有从来没有的开放和自由。有形的和无形的全球文化和社会的同化,影响着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在这个环境中,个人文化空间的独特性更突显其魅丽,这也正是我感兴趣的氛围之所在。我的艺术表现了这个文化转型和重塑的过程,它与我在加拿大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挣扎与重获新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UNA居民参与委员会